欢迎访问许昌智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官网!
全国服务热线
17719915288
0374-2710777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联系我们

孙秋丽 17719915288
李阿丽 17719915688
徐真真 18103993288
姚会丽 18939101388
李旭兵 17719936033
方旭豪 13782377989
方科举 15333852885
方军涛 15137453199
孟   龙 18039950988
侯晓菲 17337431799
郭鹏举 18939103955
薛   静 13298210899
电话:0374-2710777
地址:河南许昌襄城县智能装备园6号

行业信息

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动态 - 行业信息
敦煌壁画里的千年「嗑学」密码
发布人:郭鹏举18939103955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年8月14日 8:29:49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9

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晚唐壁画里,藏着中国人嗑瓜子的“千年悬案”。当现代人边刷手机边嗑瓜子时,大概想不到这个动作早在唐代就被画进了敦煌的墙壁——壁画里的人物捏着瓜子,指尖的动作和今天如出一辙,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“吃播”。

从西域来的“零食刺客”

瓜子在中国的“出道史”比想象中更复杂。敦煌壁画里的瓜子场景,其实是丝路贸易的“活广告”。晚唐时期,西瓜刚从西域传入中原,籽大肉厚,吃瓜吐籽成了自然动作。莫高窟第85窟的壁画甚至画了“啃秋”习俗:屠夫宰羊、众人分瓜,瓜籽散落一地,像极了现代烧烤摊上的场景。王充的《嗑瓜子》画作更绝——纸本上散落的瓜子被画得能“硌牙”,连飞蛾都忍不住来偷吃,可见当时人对瓜子的观察有多细致。

壁画里的“嗑学密码”

仔细看156窟的壁画,瓜子形态堪比“唐代3D建模”:有的对半裂开,有的带着锯齿状边缘,甚至能看出葵花籽与西瓜籽的区别。这种写实画风背后是晚唐的“生活流”审美——画工们把市井烟火气全塞进了佛国世界。比如同一时期壁画里,乐舞场景中舞者甩袖的弧度,和现代人嗑瓜子时手腕的弧度,居然有种迷之同步。吐蕃文化的影响更添彩:壁画人物盘腿而坐,瓜子堆在裙摆褶皱里,活脱脱吐蕃贵族茶会的“零食盘”。

一颗瓜子的“社会地位”

在唐代,嗑瓜子可是门技术活。宣化辽墓壁画里,古人用瓜得先“开瓢取籽”,说明瓜子最初是吃瓜的副产品。但到了敦煌晚唐时期,瓜子已经逆袭成独立零食。莫高窟壁画中宴饮场景里,贵族用漆盘盛瓜子,平民直接揣袖口,阶级差异全在“嗑法”里:文人用指甲轻轻撬开,武将可能直接上牙咬——这种细节在156窟乐舞图的围观群众身上尤其明显。

嗑瓜子的“千年人设”

为什么中国人对瓜子这么执着?敦煌气候干燥,瓜子耐储存又解闷,简直是“古代薯片”。更妙的是,嗑瓜子的“咔嗒”声自带社交属性。晚唐壁画里分瓜的场景,和今天过年全家嗑瓜子看春晚的氛围几乎一模一样。王充画里那只偷瓜子的飞蛾,说不定就是被这种热闹吸引来的——连虫子都懂,嗑瓜子才是真正的“国民级ASMR”。

如今站在莫高窟前,看着壁画里那些捏瓜子的手指,突然发现历史从未走远。从吐蕃贵族到现代宅家党,从佛国净土到小区楼下,嗑瓜子这件小事,早被敦煌画工用矿物颜料写进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。下次嗑瓜子时,不妨对着阳光看看瓜籽的纹路——那上面刻着的,是整整一千年的“咔嗒”声。

 网站图片.png


Copyright 2018-2019    许昌智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   All right reserved    豫ICP备09023759号-2       豫公网安备41102502000131号
      |    网站更新入口